近期北京股票配资,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、国家外汇局、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。
4月23日,央行副行长陆磊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,这是为满足经营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的核心需求,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打通堵点、破除痛点、解决难点的思路,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了本次《行动方案》。
“当前,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前进,成效显著,特别是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先行先试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。”陆磊表示,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,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,具有重要意义。
央行数据显示,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到29.8万亿元,同比增长30%,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%。
破除痛点、解决难点从五个方面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
“在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,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。”陆磊指出,近年来,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日益迫切。一方面,这可以更好地分散单一市场风险,推动产业升级,优化全球资源配置;另一方面,含金量更高的商品、服务、技术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,实现互利共赢。在此过程中,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单一融资,需要金融机构提供“投融资+风险管理+咨询”的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。
陆磊指出,《行动方案》主要从五个方面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。一是提高跨境结算效率,便利企业全球资金管理,包括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和展业流程、完善企业集团全球资金管理体系、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及其应用场景、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、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的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。
二是完善汇率避险服务,提高全球金融背景下的外汇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,包括开发多样化的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、促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。
三是强化融资服务,助力企业全球投融资,拓展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。这包括集聚跨境银团贷款中心和业务,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开展贸易再融资业务,拓展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,运用区块链技术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,便利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资金跨境融通。
四是加强保险保障,提升全球经营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水平,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。其中,包括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、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、提供高质量再保险服务。
五是完善综合金融服务,提升全球配置能力,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便利化程度。这包括了增强重要金融平台配置全球资源功能、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便利化程度、完善各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。
优化流程、创新服务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
在此次发布会上,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,本次《行动方案》立足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,这是“走出去”企业的核心诉求,以业务流程优化和技术赋能为支撑,兼顾效率与安全。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,有效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王信介绍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流程的措施,力求为“走出去”企业构建一个安全、便捷、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金融服务环境。
“《行动方案》将完善上海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跨境资金调拨,鼓励银行逐步实现资金跨境支付自动化处理,延长对重点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池的业务服务时间,实现全球资金实时调拨。”王信举例道,《行动方案》还优化了外债登记管理和跨境担保流程,支持开展银团贷款份额跨境转让试点,有效满足境内企业海外项目建设、跨境并购等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。
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,王信表示,《行动方案》针对企业融资、外汇风险管理等多个场景进行产品创新。如支持银行不断增加境内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品种类,开发汇率避险专项担保产品,由财政提供担保费补贴。《行动方案》还支持具备条件的银行参照国际惯例,探索在上海自贸区为“走出去”企业提供非居民并购贷款服务,将贷款金额放宽至并购交易价款的80%,期限也延长到10年。
陆磊还指出,要通过汇率利息与合规管理创新,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等。“人民银行将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,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。”陆磊表示。
此外,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,金融监管总局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密切协同,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重点,积极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,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。目前,制度机制逐步建立;机构聚集初具规模,积极推动再保险运营机构入驻登记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,截至2025年3月末,已经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在上海临港设立;登记交易业务平稳起步。
“下一步北京股票配资,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等的协调配合,积极推动建设要素聚集、业务集中、交易活跃、规则完善的登记交易中心,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。”尹江鳌表示。